毕芙洛的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七三小说网373xs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在内蒙古博物院的「草原华章」展厅,一尊古朴雄浑的香炉静静矗立。它通高42.7厘米,口径25.5厘米,三足鼎立如扎根大地的巨树,双耳高耸似刺破苍穹的利剑。通体天青釉色如草原深处的湖泊,蓝中泛青,青中透白,釉面流淌的蜡泪痕迹仿佛时光凝固的波纹——这便是被誉为「釉色里的天地哲思」的元代钧窑「己酉」天青釉鼎式香炉。
一、香炉传奇:草原深处的窑变密码
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的白塔村,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钧瓷的神秘传说。元代大德年间,丰州城(今呼和浩特)的万部华严经塔旁,有一位来自中原的工匠小宋。他本是南宋遗民,随父亲被编入匠籍后辗转来到草原。小宋的父亲曾因未能烧出完美的钧瓷而含恨离世,临终前托梦传授窑变之法。从此,小宋立志要在草原上烧制出超越父辈的杰作。
1309年(己酉年),丰州城的寺庙重修竣工,小宋奉命烧制供器。他采集阴山北麓的陶土,调配出独特的釉料,在窑火中反复试验。一日,当窑温达到时,天空突然乌云密布,一道闪电劈开云层,恰好击中窑顶。待窑火熄灭,一尊天青釉鼎式香炉现世:釉色如雨后晴空,三足兽面威严庄重,颈部麒麟雕饰栩栩如生。更神奇的是,炉腹内壁隐约可见闪电状的纹路,仿佛天地灵气注入其中。
这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,却与考古发现高度契合。1970年,这尊香炉在白塔村窖藏中出土时,同出的还有双螭手耳瓶、缠枝牡丹纹瓶等六件瓷器,均为元代钧窑精品。炉身铭文「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」,不仅印证了传说中的工匠身份,更成为研究元代钧窑的关键物证。
二、工艺解码:泥土与火焰的交响诗
(一)造型设计:礼制与信仰的交融
香炉采用传统鼎式造型,却融入草原文化元素。双耳为方形直耳,象征天地四方;腹部圆鼓,寓意包容万象;三兽足刻出三道爪痕,似要踏碎世间浊气。这种「天圆地方」的设计,既符合中原礼制规范,又与蒙古族「长生天」信仰相通。颈部堆贴的三只麒麟尤为精妙:正面双麒麟间刻有铭文,背面单麒麟昂首前行,形成「三麟护炉」的独特布局。麒麟作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,在此与草原游牧民族对力量的崇拜完美融合。
(二)釉色魔法:天青釉里的宇宙奇观
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,釉层厚达0.3厘米,在高温烧制中自然流淌,形成「釉垂如蜡泪」的独特效果。釉色蓝中带青,青中含白,天青与月白相互交融,恰似草原上空云卷云舒的变幻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釉面分布着细小的棕眼,在光线折射下如夜空中的繁星闪烁。这种釉色效果源于钧窑独有的窑变工艺:工匠在釉料中加入铜、铁等金属氧化物,经1200c以上高温还原焰烧制,釉色随窑内气氛变化而自然形成,真正实现了「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」。
(三)装饰细节:微观世界的文化对话
1.
铭文密码:炉腹铭文「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」为楷书阴刻,共15字。其中「个」字采用简体写法,表明元代民间已开始使用简体字,为汉字演变史提供了实物例证。
2.
兽面纹与铺首衔环:腹部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,兽目圆睁,獠牙外露,既有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,又融入草原民族对猛兽的敬畏。铺首衔环本为汉族门扉装饰,在此成为香炉的重要纹饰,体现了文化交融的深度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